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002594.SZ):全球新能源巨擘的价值重估,垂直整合的护城河能否抵御周期风浪?
日期: 2025-09-09 01:00 UTC
1. 核心观点与投资评级
- 目标价: 82.87元人民币
- 当前价: 106.25元人民币 (截至2025-09-09 01:00 UTC) [1]
- 评级: 中性 (Neutral)
- 核心论点:
- 价值发现的必要性: 比亚迪是一家业务高度多元化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其市场价值常被其庞大的汽车业务所掩盖。我们认为,采用分部估值法(Sum-of-the-Parts)是唯一能够公允揭示其各业务板块内在价值的途径。我们的分析表明,尽管公司基本面强劲,但当前市场价格(106.25元)已显著超越了我们基于稳健假设测算出的内在价值总和(82.87元),反映了市场极度乐观的预期。
- 汽车业务的基石与挑战: 汽车业务是比亚迪的绝对核心与价值基石,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垂直整合能力(从电池到整车)构建了深厚的成本护城河。2025年上半年强劲的交付量(249万辆,同比增长27.4%)[2]印证了其市场领导地位。然而,Q2利润率的环比下滑[3]也揭示了行业价格战与高资本开支周期下的盈利能力波动风险,这是我们估值模型中审慎考量的关键变量。
- 被低估的增长期权: 市场可能未充分定价其电子业务和电池业务的长期潜力。电子业务正积极向高附加值的AI数据中心领域转型[4],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增长引擎。同时,其动力电池业务若能成功扩大对外供应,将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释放巨大价值。这两大业务构成了比亚迪估值中的“看涨期权”。
- 风险与估值的平衡: 尽管比亚迪拥有强大的护城河和清晰的增长路径,但其分部财务披露的透明度不足,以及内部交易(尤其是电池供应)的定价机制不明确,为精确估值带来了挑战,并构成了治理层面的风险。我们的目标价已包含了对未来增长潜力的12%定性溢价,但即便如此,与当前市价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我们建议投资者保持中性立场,等待更具吸引力的安全边际出现,或等待公司基本面出现能支撑当前高估值的超预期催化剂。
2. 公司基本盘与市场定位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业务横跨汽车、电池、电子和新能源四大领域的全球性高科技企业。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基于技术的垂直一体化整合,这种模式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为其带来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 业务构成: 根据公司2025年中期报告,其业务主要分为两大报告分部:“汽车及相关产品以及其他产品” 和 “手机部件、组装服务及其他产品”[4]。为更精确地进行估值,我们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四个核心业务板块:
- 汽车业务: 核心收入来源,2025年上半年收入占比高达81.5%[4]。产品线覆盖从经济型到高端的多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并凭借“DM-i”混动技术和“刀片电池”等核心技术,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宝座。
- 可充电电池与新能源: 不仅是汽车业务的核心供应商,也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之一。业务涵盖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及光伏产品。其电池装机量在2024年达到153.7 GWh,位居世界前列[5]。该业务的对外供应比例是决定其未来价值释放的关键。
- 电子业务: 主要通过其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比亚迪电子(00285.HK)运营,是全球领先的平台型高端制造企业。业务覆盖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新型智能产品等,并正积极拓展至AI数据中心、智能汽车系统等高增长赛道。
- 其他与公司层面: 包括公司持有的现金、各类投资以及未分配的公司资源与负债。
- 市场定位与竞争力: 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扮演着“规则制定者”和“成本领导者”的双重角色。其核心竞争力源于对产业链的深度掌控,尤其是在电池这一核心部件上实现了自研自产自供,形成了强大的成本优势和供应链韧性。在国内市场,其多品牌战略(比亚迪、腾势、方程豹、仰望)有效覆盖了从大众到豪华的各个细分市场。在全球市场,比亚迪正加速推进本地化生产和渠道建设,其出口业务已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3. 定量分析: 拆解帝国:分部估值法下的价值拼图
3.1 估值方法论
鉴于比亚迪各业务板块在商业模式、成长阶段、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行业估值逻辑上存在巨大差异,采用单一的整体估值法(如市盈率或整体DCF)将无法公允地反映其综合价值。汽车业务是重资产、高增长的制造业;电子业务是相对轻资产、依赖大客户的代工与服务业;电池业务则兼具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双重属性。因此,我们坚定地选择分部加总估值法(Sum-of-the-Parts, SOTP)作为本次分析的核心框架。
SOTP方法论允许我们为每个业务板块选择最合适的估值模型,并独立评估其价值,最终加总得出公司整体的股权价值。这一过程能更清晰地识别出各部分的价值贡献、增长驱动力以及潜在风险,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一幅更精细、更具洞察力的价值地图。
我们的SOTP框架遵循以下步骤:
- 为三大核心经营分部(汽车、电子、电池)分别计算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 EV)。
- 独立评估公司层面持有的非经营性净资产(现金、投资减去公司层面有息负债)的价值。
- 将各经营分部的企业价值与公司层面的净资产价值相加,得出集团整体的股权价值(Equity Value)。
- 将总股权价值除以总股本,得出每股内在价值。
3.2 估值过程详解
3.2.1 汽车业务 (Automotive)
汽车业务是比亚迪的价值压舱石。我们采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DCF)对其进行估值,因为该业务已进入高速成长且现金流可预测的阶段。
3.2.2 电子业务 (Electronics)
对于电子业务,我们采用DCF模型和可比公司分析法进行交叉验证,以确保估值的稳健性。
- 核心假设 (DCF):
- 收入基准: 我们以公司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电子业务收入687.44亿元人民币[4]进行年化,得到2025年收入基准为1,374.9亿元。我们承认这一假设存在一定风险,但它反映了最新的业务规模和AI新业务的潜在贡献。
- 未来增长: 考虑到传统消费电子业务的成熟和AI数据中心业务的高增长潜力,我们设定未来5年(2026-2030)的年复合增长率为中性的5%。
- EBITDA利润率: 假设从2025年的8%逐步提升至2030年的10%,反映产品结构优化和规模效应。
- 折现率 (WACC): 考虑到电子制造行业的特性,我们采用略高的9.5%。
- 估值结果 (DCF):
基于上述假设,DCF模型测算出电子业务的企业价值(EV)约为138.8亿元人民币。
- 估值结果 (可比公司分析):
我们选取了比亚迪电子(00285.HK)、立讯精密(002475.SZ)和歌尔股份(002241.SZ)等作为可比公司[8], [9], [10], [11]。参考其EV/Revenue(0.6x-1.0x)和EV/EBITDA(8x-12x)的估值倍数区间,我们得到电子业务的EV估值范围在825亿元至1,375亿元之间。我们取其中枢值1,100亿元人民币作为可比分析的结果。
- 最终价值:
为平衡内在价值与市场定价,我们取DCF结果(138.8亿元)和可比公司分析中枢值(110.0亿元)的算术平均值,得到电子业务的公允企业价值(EV)为124.4亿元人民币。
3.2.3 可充电电池与新能源业务 (Batteries & New Energy)
该分部的财务数据并未被公司独立披露,是本次估值中不确定性最高的环节。我们主要依赖DCF模型,并基于行业数据和合理推演构建关键假设。
3.2.4 其他与公司层面 (Other & Corporate)
该部分主要代表公司层面持有的、未分配至各经营分部的净金融资产。我们采用净资产法进行估值,即统计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各类投资,并扣除有息负债。
4. 定性分析: 护城河、催化剂与隐忧:数字背后的战略叙事
定量估值给出了价值的“标尺”,而定性分析则揭示了驱动价值的“引擎”以及潜在的“暗礁”。比亚迪的投资故事,远不止于数字的加总,更在于其战略叙事的力量。
- 深不可测的护城河:垂直整合的终极形态
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最深的护城河,在于其“从一粒沙子到一辆车”的极端垂直整合能力。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电池占整车成本的30%-40%,掌控电池技术和产能即掌控了行业的命脉。比亚迪不仅自研“刀片电池”等颠覆性技术,更通过大规模生产形成了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这种整合模式带来了三大核心利益:
- 成本控制: 内部供应电池有效规避了外部采购的价格波动,并能通过内部转移定价优化整体税务成本,这是其敢于发起行业价格战的底气所在。
- 技术协同: 电池与整车研发团队的无缝对接,使得“车电一体化”设计成为可能,从而在能量密度、安全性、空间利用率等方面取得最优解。
- 供应链安全: 在全球供应链频繁中断的背景下,比亚迪对核心部件的自给自足能力保证了其生产节奏的稳定,这是其交付量持续攀升的关键保障。
这条护城河并非坚不可摧,它要求持续巨额的资本开支来维持技术领先和产能规模,这也是我们模型中设定较高Capex占比的原因。
- 未来增长的催化剂:三大引擎蓄势待发
支撑比亚迪未来价值超越当前模型的关键,在于三大潜在的催化剂:
- 全球化征程(中期催化剂): 比亚迪的海外扩张正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转向“技术+本地化生产”的深度布局。在欧洲、东南亚、南美等地建设工厂,不仅能规避潜在的贸易壁垒,更能贴近市场、降低成本、提升品牌。我们预计,随着2025-2026年海外工厂陆续投产,其海外销量和利润率将迎来质的飞跃,这将直接提升我们对汽车业务长期增长率和利润率的预期。
- 电池业务的“独立行走”(估值重估催化剂): 目前,比亚迪的电池大部分对内供应。一旦其成功开拓更多外部客户,实现大规模对外销售,电池业务的估值逻辑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它将不再仅仅是汽车业务的成本中心,而是一个独立的、可与宁德时代对标的能源科技公司。这将触发市场对其进行独立的价值重估,释放巨大潜力。
- 电子业务的“AI之翼”(短中期催化剂): 电子业务向AI数据中心、服务器等新赛道的布局,是比亚迪投资叙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笔。如果该业务能成功拿下行业头部客户的大额订单,其增长曲线和利润空间将远超传统消费电子代工。这将使其估值倍数从制造业的水平跃升至科技硬件的水平,为公司整体价值带来显著增量。
- 不可忽视的风险与隐忧
- 盈利能力的脆弱性: 2025年Q2利润率的环比下滑[3]敲响了警钟。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比亚迪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这在短期内巩固了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可能侵蚀其盈利能力。我们的估值模型对EBIT Margin高度敏感,若价格战持续,汽车业务的价值将面临显著下修风险。
- 治理与透明度折价: 这是比亚迪估值中最大的“软肋”。公司财报至今未独立披露各业务分部的详细盈利数据(如EBIT、CapEx),使得外部投资者难以精确评估各板块的真实表现。特别是电池业务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不透明,为SOTP估值的准确性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信息不对称理应在估值中体现为一定的折价。
- 地缘政治与合规风险: 随着比亚迪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其面临的贸易政策、数据安全、环保法规等合规风险也日益复杂。任何针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贸易限制都可能对其海外业务造成冲击。
5. 最终估值汇总
估值防火墙
我们将各分部的企业价值(EV)与公司层面的净资产进行加总,构建最终的股权价值。
业务板块 |
估值方法 |
关键假设 |
企业/资产价值 (亿元人民币) |
汽车业务 (Automotive) |
DCF |
EBIT Margin: 7.5%, WACC: 8.5% |
6,004.2 |
电子业务 (Electronics) |
DCF & 可比公司 |
5%增长, 8%→10% EBITDA Margin, WACC 9.5% |
124.4 |
可充电电池与新能源 (Batteries & New Energy) |
DCF |
2024收入基准1200亿, 15% EBITDA Margin, WACC 9% |
252.4 |
经营分部企业价值合计 (Sum of Operating EVs) |
- |
- |
6,381.0 |
其他与公司层面 (Other & Corporate) |
净资产法 |
2025 H1 资产负债表数据 |
159.52 |
基础股权价值 (Base Equity Value) |
SOTP加总 |
- |
6,540.52 |
定性调整与最终目标价
上述SOTP计算得出的基础股权价值为6,540.52亿元人民币,对应每股价值73.99元。
然而,纯粹的定量分析未能完全捕捉到比亚迪强大的品牌护城河、管理层的卓越执行力,以及我们前述三大催化剂(全球化、电池外供、电子业务AI转型)可能带来的非线性增长。基于定性分析的洞察,我们认为公司的长期价值应享有一定的溢价。我们采纳定性分析师的建议,在基础价值之上给予+12%的定性溢价,以反映这些难以量化的积极因素。
- 调整后股权价值: 6,540.52亿元 * (1 + 12%) = 7,325.38亿元人民币
- 总股本: 8,839,863,138 股 [1]
最终目标价
最终目标价 = 调整后股权价值 / 总股本 = 82.87元人民币
6.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结论与行动建议
我们的深度分析表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内在价值约为每股82.87元人民币。相较于当前106.25元的市场价格,存在约-22%的下行空间。这表明当前市场已经过度计入了对比亚迪未来增长的乐观预期,甚至可能已经price-in了我们模型中乐观情景下的部分假设。
因此,我们给予比亚迪“中性 (Neutral)”评级。
- 行动建议:
- 对于现有投资者: 建议持有,但需警惕估值过高的风险。若股价继续非理性上涨,可考虑阶段性减持,锁定部分利润。
- 对于潜在投资者: 建议保持耐心,等待更具吸引力的入场时机。一个理想的买入区间应在我们的目标价附近或以下,即为投资提供足够的安全边际。密切关注我们提到的三大催化剂的进展,尤其是公司分部财务透明度的改善,这将是上调评级和目标价的关键。
- 投资者类型: 本次分析适合对新能源汽车和科技制造行业有深入了解、能够承受一定估值波动、并着眼于长期价值的投资者。
风险声明
本报告基于公开信息和一系列假设进行分析,旨在提供独立的投资研究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要约或最终投资建议。金融市场存在固有风险,资产价格会因多种因素波动。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前,应进行独立的尽职调查,并咨询专业的财务顾问。本机构及分析师不对任何因使用本报告内容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由 Alphapilot WorthMind 生成
外部引用
- 实时价格基本信息 (quote_data), 截至 2025-09-09 01:00 UTC.
- Gasgoo, Tridens Technology, BYD Global (Twitter), "BYD Company Limited (002594.SZ) 2024年全年和2025年上半年汽车交付量", 检索于 2025-09-09.
- FMP (Financial Modeling Prep), Companies Market Cap, "BYD Company Limited (002594.SZ) 2025 H1 运营利润率和EBITDA利润率", 检索于 2025-09-09.
- BYD Company Limited, "[BYD Company Limited Interim Results for the Six Months Ended 30 June 2025]", 2025-08-29.
- CNEVPOST, "[Global EV battery market share in 2024: CATL 37.9%, BYD 17.2%]", 2025-02-11.
- Wikipedia, "BYD Company", 检索于 2025-09-09.
- stockdividendscreener.com, "BYD Profitability, Vehicle Margin, and Profit Per Car", 检索于 2025-09-09.
- multiples.vc, "[BYD - Public Comps and Valuation Multiples]", 检索于 2025-08-25.
- Yahoo Finance, "比亚迪电子 (BYD Electronic, 00285.HK) 财务数据", 检索于 2025-09-05.
- Yahoo Finance, CompaniesMarketCap.com, "立讯精密 (Luxshare Precision, 002475.SZ) 财务数据", 检索于 2025-09-05.
- Yahoo Finance, Eulerpool, "歌尔 (Goertek, 002241.SZ) 财务数据", 检索于 2025-09-09.
- FMP (Financial Modeling Prep), "BYD Company Limited (002594.SZ) Consolidated Balance Sheet - H1 2025 (as of 2025-06-30)", 2025-06-30.
- FMP (Financial Modeling Prep), "BYD Company Limited (002594.SZ) Debt as of 2025-06-30",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