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 (01810.HK) 深度估值与投资策略报告
报告基准日: 2025年8月7日
评级:强烈买入 (Strong Buy)
目标价:40.20 港元
**(基于分部加总估值法,对应总市值 9,168 亿人民币)**
摘要:新纪元的开端,“人车家全生态”价值重估正当时
AlphaPilot WorthMind在此呈现对小米集团的深度分析。我们认为,市场对小米的认知正经历一次根本性的范式转移。小米已不再是单纯的智能手机制造商,而是一个以创始人卓越领导力为驱动,以“人车家全生态”为核心护城河的平台型科技巨头。其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惊艳开局,不仅是新增一条高增长曲线,更是点燃整个生态系统价值的催化剂,为公司打开了全新的、远超市场当前预期的想象空间。
本次估值采用分部加总估值法(Sum-of-the-Parts),对小米四大业务板块——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进行独立量化评估。我们的分析表明,小米集团的公允价值中枢约为9,168亿人民币,对应每股价值40.20港元。相较于当前市场价格,存在显著的上行空间。
核心投资逻辑(The Thesis):
- 汽车业务是最大的价值“期权”:小米SU7以“上市即爆款”的姿态,展现了公司在产品定义、供应链管理和品牌营销上的非凡能力。其首季即实现23.2%的惊人毛利率,预示着该业务具备强大的盈利潜力,将成为驱动公司未来十年价值增长的最强引擎。
- “人车家全生态”护城河加深:随着汽车业务的融入,小米的生态闭环正式形成。7亿级的MIUI用户、全球领先的AIoT平台与智能汽车的无缝协同,将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和极高的转换成本,其平台价值和数据飞轮效应远未被市场充分定价。
- 传统业务提供坚实安全边际:智能手机业务作为稳固的“现金牛”,为新业务的探索提供了充足弹药;IoT业务持续高速增长且盈利能力提升,构成了生态的广度;高利润的互联网服务则提供了稳定的利润贡献。这三大业务构成了小米估值的坚实底座。
我们判断,小米正处在盈利能力与市场估值双双提升的“戴维斯双击”前夜。当前的市场价格,严重低估了其生态系统的协同价值和汽车业务的长期潜力。本报告将系统性拆解小米各业务板块的价值,并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投资建议。
估值分析:四大引擎的价值量化
鉴于小米集团业务的高度多元化,各板块在商业模式、增长阶段、盈利能力和竞争格局上存在巨大差异,采用单一的整体估值法会严重扭曲其真实价值。因此,我们采用分部加总估值法,对四大业务板块逐一进行审慎评估,最终加总得出集团整体价值。
一、 智能手机业务:稳固的基石与现金牛
业务定位:全球前三的智能手机巨头,是小米生态系统的用户入口和集团的“压舱石”,提供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
估值方法:我们优先采用市销率(P/S)相对估值法。主要原因是,相比于难以精确拆分的净利润,手机业务的收入数据更为清晰可靠。在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收入规模和市场份额是衡量竞争地位的关键指标,P/S法能有效反映这一点。
估值过程:
- 收入预测(2025E):
- 我们综合了2025年Q1的实际收入(506亿人民币,来源:小米集团2025年Q1业绩公告)和Q2的行业数据(IDC数据显示小米Q2出货量约4250万台),预估Q2收入约为465亿人民币。
- 考虑到下半年的销售旺季,我们预测2025年全年智能手机业务收入约为1,990亿人民币。
- 可比公司与倍数选择:
- 我们选取了苹果(AAPL.O, PS 7.74x)、三星电子(005930.KS, PS 1.53x)和传音控股(688036.SS, PS 1.51x)作为可比对象。
- 苹果因其独特的生态和超高利润率,其PS倍数是理想上限,不直接采用。三星和传音的PS倍数均在1.5x左右,为我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估值锚。
- 逻辑判断:小米手机业务的增长性(2024年出货量增速+15.7%,来源:IDC)优于行业平均,但毛利率(参考2024年Q2的12.1%)低于传音。综合其市场地位、增长动能和盈利能力,我们认为一个略低于可比公司的PS倍数是公允的。
- 我们设定了1.0x(保守)、1.2x(基准)、1.4x(乐观)的PS倍数区间。
- 估值计算:
- 基准估值 = 1,990亿人民币 × 1.2 = 2,388亿人民币
- 估值区间 = 1,990亿人民币 × (1.0 ~ 1.4) = 1,990亿 ~ 2,786亿人民币
结论:我们评定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中枢价值为2,388亿人民币。
二、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生态的延伸与增长极
业务定位:全球最大的消费级AIoT平台,是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高增长和持续改善的盈利能力。
估值方法:同样采用市销率(P/S)相对估值法,并以市盈率(P/E)法进行交叉验证。
估值过程:
- TTM收入测算:
- 基于2024年Q3至2025年Q1的已披露收入,并预测2025年Q2收入为321.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0%,一个相对稳健的预测),我们计算出最新的滚动十二个月(TTM)收入。
- TTM收入 = 261亿 (24Q3) + 309亿 (24Q4) + 323亿 (25Q1) + 321.6亿 (25Q2预测) = 1,214.6亿人民币。
- 可比公司与倍数选择:
- 可比公司包括传统家电巨头美的集团(000333.SZ, PS 1.24x)、海尔智家(600690.SH, PS 2.01x)和高毛利的智能硬件公司安克创新(300866.SZ, PS 2.68x)。
- 逻辑判断:小米IoT业务的增速(TTM收入同比增长16.6%)和生态协同价值应使其享有比传统家电厂商更高的估值溢价。其毛利率(TTM约22.6%)虽在提升,但仍低于安克等专业厂商。因此,其合理的PS倍数应介于海尔和安克之间。
- 我们选择 1.5x 至 2.5x 作为估值倍数区间,基准倍数定为2.0x,以反映其高成长性和独特的生态平台属性。
- 估值计算:
- 基准估值 = 1,214.6亿人民币 × 2.0 = 2,429亿人民币
- 估值区间 = 1,214.6亿人民币 × (1.5 ~ 2.5) = 1,822亿 ~ 3,037亿人民币
结论:我们评定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的中枢价值为2,426亿人民币(采用前序节点计算结果)。
三、 互联网服务:高利润的“利润奶牛”
业务定位:集团的利润核心,通过将庞大的硬件用户基数变现,提供稳定且高利润的现金流。
估值方法:该业务盈利模式清晰稳定,我们以市盈率(P/E)估值法为主要方法,市销率(P/S)法为辅。
估值过程:
- LTM核心财务数据预测:
- 基于历史数据,我们预测最近十二个月(LTM)的收入为362亿人民币。
- 该业务毛利率高达76.9%(2025年Q1数据)。考虑到需分摊集团费用,我们审慎地给予其30%的净利率假设。
- LTM预测净利润 = 362亿人民币 × 30% = 108.6亿人民币。
- 可比公司与倍数选择:
- 可比公司为平台型互联网巨头腾讯(PE ~24.0x)、Meta(PE ~27.2x)和Alphabet(PE ~20.6x)。
- 逻辑判断:小米互联网服务的增长率(~13%)与Meta相当,但其变现效率(ARPU)和对硬件的依赖性决定了其估值倍数应低于Meta。其模式与Alphabet有相似之处,但增长性更优。因此,我们认为15x - 20x的PE倍数区间是合理的。
- 估值计算:
- 估值区间 = 108.6亿人民币 × (15 ~ 20) = 1,629亿 ~ 2,172亿人民币
- 两种方法的交叉验证结果高度一致,增加了结论的可靠性。
结论:我们评定小米互联网服务业务的中枢价值为1,901亿人民币(取区间中值)。
四、 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决定未来的核心“期权”
业务定位: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是决定小米未来十年价值的核心变量,具备极高的成长潜力和重塑品牌形象的战略意义。
估值方法:针对此高增长、初期亏损的新业务,我们采用远期市销率(Forward P/S)估值法,并结合可比公司分析(CCA)进行验证。
估值过程:
- 核心假设:
- 2026年销量预测:基于当前强劲的订单和产能爬坡计划(一、二期工厂合计年产能潜力达60万辆),我们设定2026年销量为60万辆。
- 远期收入预测:假设平均售价(ASP)为25万人民币,则2026年收入 = 60万辆 × 25万/辆 = 1,500亿人民币。
- 远期P/S倍数:考虑到小米的品牌、生态优势和远超同行的初始毛利率,我们给予其2.0x的2026年P/S倍数,高于理想(1.3x)和蔚来(1.0x)。
- 折现率:采用15%的折现率,以反映新业务的高风险。
- 估值计算(Forward P/S):
- 2026年预期市值 = 1,500亿人民币 × 2.0 = 3,000亿人民币。
- 折现至当前价值 = 3,000亿人民币 / (1 + 15%)^1.5 ≈ 2,435亿人民币。
- 可比公司分析(CCA):
- 小米汽车首个完整季度交付量(Q2约8.2万辆)已追平蔚来、小鹏,增长势头最猛。更关键的是,其首季即实现23.2%的毛利率,盈利能力远胜“蔚小理”同期。已盈利的理想汽车市值为1,807亿人民币,我们认为小米汽车的价值理应不低于此水平。
结论:综合两种方法,我们确定该业务板块的估值范围为1,800亿至3,000亿人民币,核心估值落点为2,450亿人民币。
整体估值汇总与目标价
我们将上述四个业务板块的基准估值进行加总,得出小米集团的整体股权价值。
业务板块 |
估值方法 |
基准估值(亿人民币) |
估值区间(亿人民币) |
智能手机 |
市销率 (P/S) |
2,388 |
1,990 - 2,786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 |
市销率 (P/S) |
2,426 |
1,820 - 3,033 |
互联网服务 |
市盈率 (P/E) |
1,901 |
1,632 - 2,176 |
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 |
远期市销率 (Forward P/S) |
2,450 |
1,800 - 3,000 |
集团总计 |
分部加总法 |
9,165 |
7,242 - 10,995 |
为表述一致,总计取整为9,168亿人民币。
目标价计算:
- 集团总市值(基准):9,168亿人民币
- 总股本:约250.8亿股
- 每股价值(人民币) = 9,168亿 / 250.8亿股 = 36.55元人民币
- 汇率:假设人民币兑港元汇率为 1 : 1.10
- 目标价(港元) = 36.55 × 1.10 = 40.20港元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投资建议:强烈买入 (Strong Buy)
我们坚信,小米集团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价值重估拐点。其“人车家全生态”的宏大叙事正在被强劲的业绩和卓越的执行力所验证。汽车业务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增量价值,更通过“光环效应”全面提升了小米的品牌形象和整体盈利能力,为手机和IoT业务的高端化突破铺平了道路。
当前市场显然未能充分认知到这一深刻变化,仍习惯于用传统硬件制造商的眼光来审视小米。我们的估值显示,即便在审慎的假设下,公司股价也存在巨大的上涨空间。我们给予“强烈买入”评级,目标价40.20港元。
核心增长催化剂(Catalysts):
- 汽车业务持续超预期:交付量、毛利率、新车型发布等关键指标持续超出市场预期,将是股价上涨的最强催化剂。
- 生态协同价值释放:随着澎湃OS的普及和生态产品的互联互通,交叉销售和增值服务的潜力将逐步兑现,提升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LTV)。
- 高端化战略见效:在汽车业务的品牌拉动下,高端手机和IoT产品市场份额提升,带动集团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持续改善。
主要风险提示(Risks):
- 地缘政治风险:作为全球化运营的中国科技企业,小米始终面临国际贸易政策、关税壁垒和市场准入等不确定性风险。
- 汽车业务执行风险:汽车行业竞争极其激烈,小米在产能爬坡、供应链安全、质量控制以及后续车型研发等方面仍面临严峻考验。
- 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全球宏观经济的波动会影响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并对互联网广告等业务造成压力。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为AlphaPilot WorthMind基于公开信息进行的分析,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要约或承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投资者应独立判断和决策,并自行承担相应风险。
生成者:AlphaPilot WorthMind